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0
来自: 保密
总发贴数: 13 篇
注册日期: 2006/01/06
|
|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卡城移民茶馆茶道系列谈之四:茶具与茶文化 作者:闲人 (续〕 紫砂茶壶的起源,历史上没有确实的记载,只知道在古时候,江苏省的南端,一条贫穷的小村落里,忽然来乐一个古怪的和尚,到处向着村民高呼:「卖富贵土!」 村民知道是疯狂之话,纷纷嗤笑他;和尚却毫不介意,继续再叫:「贵不欲买,买富如何?」语毕,更把村中的老者引领到黄龙山上,指称山上藏有受用不尽的「富贵土」,随之扬长而去。有好奇的村民,拿来器具在山上进行发掘,赫然发现一种五彩缤纷的泥土,有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灿烂光亮,极之夺目。自此之后,村民就运用这些「五色土」造出各式各样的陶器来,由于彩色缤纷,质地优良,很快就声名远播,各方人士纷纷前来选购,贫穷的小村落亦渐渐地富起来了;难怪当年那古怪和尚把这「五色土」称为「富贵土」。经过不断地发展,小村落亦摇身变为著名的陶都--阳羡--即今日的宜兴。 紫砂壶的出现,可能是应运而生。大概在唐朝末年,品茶的形式由煮茶转变为泡茶,所以对茶壶的需求就大大提高了,尤其在文人圈中,更出现每人独用一壶的现象,而且对茶壶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了。但是这还只是萌芽阶段,直至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供春壶」的面世,这才把紫砂壶的制造艺术引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供春壶」,实指存于博物馆中的「树瘿壶」,「供春」只是作者的名字。供春(又称龚春、龚供春〕,明代正德年间的宜兴人。「阳羡名陶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供春,学宪吴颐山家童也,颐山读书金沙等中,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搏坯,茶匙穴中,指擦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心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谙谙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吴梅鼎著「阳羡茗壶赋」的序言中亦记有:「余从祖拳石公(指其上祖吴颐山〕,读书南山(指金沙寺〕,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 「富贵土」不单养活世世代代的阳羡陶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供春就是因为善用「富贵土」,由一介书童,摇身变为紫砂壶的始祖。成名后的供春,除了继续钻研,不断提高壶艺之外,更注力于培育后辈,在他的芸芸子弟中,「时大彬」可称的上是青出于蓝,他用一生的艰辛及心血,将壶艺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培育出更多的壶艺人,在壶艺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更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大师」。而「陈鸣远」则是出于清朝的另一名大师级人马,他与及后的「陈曼生」、「杨彭年」等又为制壶的艺术创出一个新风尚。现代的制壶艺人中,朱可心、蒋容及顾景舟等的制品,亦是爱壶者所追求的珍品。 紫砂泥杯发现时,有紫色的砂泥、奶白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朱泥、黛色的绿泥,故称「五色土」;其特性是粘中带砂、柔中带刚、富有韧性,而每种不同颜色的泥又有不同的软硬度及不同的耐火程度,故此利用不同泥的颜色和特性,可作出千变万化的配搭;加上历代陶艺家们的不断研究、改进,令到紫砂茶壶更趋完美,除了色彩缤纷之外,更是「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宜兴」的紫砂壶,凭着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价值的特点,除了成为人们茗茶的必需品之外,一些名家的作品更成为收藏家汇集的珍品,更为不少人营造了可观的财富,正如古人所说:「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溪头一丸土」。 选择「紫砂茶壶」,基本上可从三方面着手: (1)形象结构:形象必是自己所喜欢的,结构比例合乎逻辑,看起来十分顺眼绝不做作。 (2)制作技巧:选料是否上乘,手工是否精细,颜色及图案的配得是否得当,是否完美无暇。 (3)实用功能:体积是否适当(浓香的茶应选用体积较小的茶壶,清香者则宜选用较大者),壶咀出水是否顺畅,壶盖是否紧密,壶柄持把是否方便,重信是否标准。 (本文系网友‘闲人’为卡城华人网 www.calgarychinese.com 撰搞,作者保留全部版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