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出处: ICXO.COM
多年来,能源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一直是全球已知命题。基于此,高油价时代一定是迟早要来的事情。目前的高油价情况就印证了这一点。由于全球竞逐石油的“游戏”越玩越大,油价得以乘势而升,进而推动了新一轮全球资源、财富的大“挪移”,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石油、对高油价进行重新认识。
分析透视—— 世界正面临一个高油价时代。每桶石油的价格相当于甚至低于一盒化妆品、一本书的时代,可能即将过去。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这使得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在世界各大国中属于较高的.
但人们对某种现象的认识,往往会成为现象本身。油价引发的不安、紧张、恐慌弥漫在市场与政府之间,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人们认识国际石油市场本身的难度。换言之,目前对于高油价的有些认识是似是而非的。
错误一:石油价格不会再高了
自今年年初以来,油价一直在每桶40美元上下浮动,而进入8月后,几乎突破50美元,目前已连续数日下降。这可能使一些人暗自松了口气,放松了警惕。石油震荡也反映了一种货币现象,目前每桶40多美元的价格,其实只相当于1990年的28美元一桶和1980年的18美元一桶,目前它仍有无法预测的升高空间。世界正面临一个高油价时代,每桶石油的价格相当于甚至低于一盒化妆品、一个微软软件、一本书的时代,可能即将过去。
石油价格是可以安排的,但石油资源枯竭人类却无力回天。由于石油资源的枯竭,不会再有便宜的石油了。国际上多位科学家、工程师预计,本世纪前20年,石油、天然气产量将相继到顶。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价格目前不是高估而是被低估了。今年8月,法国石油研究所预测,最近几年世界油价将在每桶30至80美元间徘徊。
未来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会是渐进的,可能会经常大幅上蹿。这对最贫穷的国家影响不大,反正它们没钱买能源;对最富裕的国家影响也不大,因为它们可以花100美元来买一桶石油;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可就严重了。
相关· 石油涨价的可怕逻辑
错误二:人们忧心是因油价居高不下
最令人担心的,恐怕还在于油价的不确定性,而这一不确定性将推动着石油价格朝着一个又一个最高峰冲刺。绝大多数的重量级专家对2004年原油价格的预测都出现了失误,那些预测油价将“稳中趋降”的人士一定会“大跌眼镜”,至少目前是如此。
伊拉克石油基本没恢复生产,更奢谈进入国际市场;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增产仍然有限。这也反映了产油国一个众人皆知的倾向,即都有将石油价格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的心态。对于不确定性最好的理解来自伊拉克战争的例子,去年3月美国打伊在经济学界被解读为对世界经济“利好”,原因就是打走了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由此复苏也是不争的事实。
石油领域漫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它的不确定性。在需求者展开竞争的条件下,人们无法预知,世界石油市场在5年至10年后将会出现怎样的格局。谁都不知道,哪个地区会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石油供应者———中东、里海、非洲还是俄罗斯。而谁独占鳌头,这又影响着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的石油来源,影响着这些国家对石油分配的争夺。
相关· 世界石油市场何以弱不禁风
· 油价攀升背后 值得警惕的国际石油投机
错误三:石油进口多元化意在“脱中东”
石油的“脱中东战略”根本就是欺人之谈。尽管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制订了减少对阿拉伯石油的依赖并在中东地区以外寻找能源的计划,但迄今为止没有什么结果,也并没有改变世界石油供应的现状。在整个中东地区,最让美国垂涎的仍是伊拉克石油,因为伊拉克石油油层离地面极近,开采成本每桶仅两美元,为全球最低。
今年年初,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表了题为“中东能源发展”的报告。根据报告数字,1978年已探明的世界原油储量约6483亿桶,其中中东和北非地区有4057亿桶,约占63%;到1988年,世界原油储量达到9178亿桶,中东和北非有6081亿桶,占66%;而到了1998年,世界原油储量达到10529亿桶,其中中东和北非地区有7162亿桶,占世界原油总储量的68%;到2002年底,世界石油储量减少到10477亿桶,但中东和北非的原油储量已达7283亿桶,占世界原油储量的70%。报告由此得出结论,中东地区的局势将影响整个世界能源供应的平衡。
各种数据表明,在未来20年内,除非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实质性变化,否则,中东地区将继续称霸世界石油市场。
相关· 焦虑的石油安全战略
错误四:产油国是国际石油定价中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欧佩克为核心的第三世界产油国,以收回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减产、禁运及国有化等措施,不仅保障了产油国的合理收入,而且第一次以石油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促发了1973~1974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此,石油格局就开始悄悄变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日益注重对石油供给源的控制。
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是,采取政经结合的方式,政治、外交开道,石油资本进驻开发。随着世界石油需求的扩大,国际原油市场定价已成为控制石油战略的重要手段。尽管油价基本上是通过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按照市场的供需状况而定的,但美欧等大国利用其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特别是美元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体系和规则。同时,美国尽量推延国内资源开采,大举进口原油,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种局面为美国控制石油需求规模、定价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未来石油战略的核心思想在于,谋求在东亚地区构筑一个由日本主导的运输、储备、市场定价三位一体的石油安全体系,最大限度地摆脱对别国的依赖。
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这使得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在世界各大国中也属于较高的。
错误五:全球不会因高油价而措手不及
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对于此次石油高价没有产生重大冲击而沾沾自喜。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詹姆斯·汉密尔顿就认为,全球对石油价格波动的预警能力增强,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但他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正是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才带动油价走高,而不是相反。由于油价上涨往往具有滞后性,石油高价及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会越来越对世界经济构成巨大风险。如果高油价得不到平抑,全球经济形势将“面目全非”。
新能源危机迟早要改变国际石油格局;而石油流来流去,也可能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错误六:中国是此轮高油价的背后推手
在发展中国家“追赶”型发展战略渐入佳境之时,高油价无疑会造成心理恐慌、支付损失。以中国为例,这一轮油价上涨,再次证明中国获取外部能源之路十分不顺,突出表现在石油市场的极其不确定性。5年前,中国在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原油进行储备时,国际油价直线上升;3年前,中国减少原油进口数量,国际油价又应声跌落;一年前,伊拉克战争导致石油溢价,之后人们期待的合理价位又被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的庞大能源需求所吞没。就在同时,中国经济持续扩张、四处寻找油路并着手建设石油储备基地,这一点为国际石油产业巨头看准:中国作为一个战略买家不会在乎价格。国际油价的特点是期货价格确定现货价格,中国由于缺乏必要的石油期货及其市场实践,战略储备被迫高价建仓。在国际石油投机商看来,中国只得再次“入瓮”。
中国是高油价的绝对受害者。如果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吸取到教训,并在未来不再受制于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收获。
相关· 中日石油角力关乎大业
· 跳出马六甲:中国新石油通道两难选择
错误七:石油是俄罗斯复兴的惟一资源
全球争夺石油,俄罗斯渔人得利。7月俄罗斯石油日产量从600万桶飙升至930万桶,创下后苏联时期的新纪录。普京总统现正在重组俄石油工业,巩固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几乎可以与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沙特一争高下。俄还试图通过控制石油在国际舞台上重塑俄国际大国地位,彰显自己的分量。
虽然如此,俄罗斯需要谨防因石油的巨额利润而打乱了自己发展的正常步伐。如果命悬一线,终将导致畸形发展,到头来得不偿失。
相关· 日本让俄罗斯“上当” 成就中哈石油管道
错误八:美国并非为了石油而发动伊战
美国在伊拉克动武,被可笑地解读为捍卫所谓的西方式自由民主,其实它的真正意图是为那里的石油资源而战。基辛格就说过:“石油太重要了,不能把它留给阿拉伯人。”
控制中东石油以成就全球霸业,是美国既定的长期国策。1974~1975年石油危机爆发时,白宫曾讨论出兵“保卫中东油国”的可行性。1979年“伊朗革命”后,卡特总统在1980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直言,“任何试图控制中东石油的国家均被视为侵犯美国利益,美国将采取一切手段包括不惜使用武力保护美国的利益”,这即所谓的“卡特主义”。1990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切尼曾称,不容许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根本原因,是不希望敌视美国的萨达姆控制“世界已知两成的石油蕴藏量”。
美国必须控制中东石油的政策,是建立在一个重要假设上,即谁控制了中东石油,便等于扼住了美国经济的咽喉。
错误九:石油价格高低纯粹是经济问题
石油价格高低,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根子上却是大国想要控制石油。控制就是政治范畴。
在经济上,美国控制石油也就加强了“石油美元”地位。当前,美元跌势已经有很长时间,其潜藏的易受忽视的危机在于,这会引起产油国考虑以欧元为石油定价。实际上,OPEC成员国目前已露出以欧元代替美元的打算,这可能是美国经济的噩耗。石油如果以欧元定价,各石油进口国便会慢慢吸纳欧元以应付国际收支,而这意味着抛美元股、债及直接投资,美元汇率将大跌,引发一场美元贬值、美经济衰退的连锁性危机。资本主义“堡垒”的崩溃并非危言耸听。
在政治上,美国的战略是试图以实力或军事打开、进入直至完全占据石油资源市场。这是掠夺性、排他性的石油安全观。但现实表明,独占国际石油是没有可能的。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发展趋势,石油市场不可能游离于这个大趋势之外。只有也只能通过供需双方、竞争双方的合作,在彼此互容、互融和整体平衡中利益兼顾,才能达到全球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有关各方的石油安全才能得到最终保障。这就是合作型的石油安全观,也是中国多年来极力倡导和追求的能源安全观。
错误十:战略石油储备不同于战争石油储备
石油还没有耗尽,但能源需求在不断增加,价格当然不会停步,因此争夺石油的斗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石油储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战争石油储备。目前各国都在强调能源安全、石油安全。
前不久,《华盛顿邮报》刊登了美国能源问题专家保罗·罗伯茨的一篇文章,题为《未经宣战的石油战争》。文章称,世界正处在一种新战争的前沿,战争一方是有足够能源的国家,另一方则是没有足够能源但越来越情愿外出争取能源的国家。他同样预测,争夺最后的丰富油气资源的斗争,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
中国不惧怕任何危险,但惧怕的是危险就在身边却浑然不知。目前关于石油、关于石油高价的认识,可能就是这种性质的危险。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表明,未来中国找油的日子不会好过,我们要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本领,修炼在争夺中脱颖而出的功力。